时间:2025-07-17 09:26 来源:内江消防
访问量:
近日,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金子村的乡间小路上,一支由消防宣传员、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甜城暖阳服务队”正挨家挨户走访。队员们手持隐患排查清单,为65岁以上独居老人、智力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开展消防安全“六个一”精准服务。这场始于2025年4月的“甜城暖阳·守护万家——重点人群消防安全关爱行动”,正通过“群防群治、防消联勤、评价赋能”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为内江9.68万重点人群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屏障”。
群防群治,破解重点人群精细管理难题
在内江经开区内铁社区俱乐部南区,9栋建于1957—1983年的老楼里居住着不少65岁以上的老人。由于身体原因,许多社区的老人连平日里社区组织消防培训都无法下楼参加。
今年4月,内江市“甜城暖阳·守护万家——重点人群消防安全关爱行动”启动实施。5月26日,由消防宣传员、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甜城暖阳服务队”敲响了内铁社区72岁独居老人唐光玉的家门。服务队队员们细致入微地对老人家中的电气线路进行排查,认真清理通道杂物,并详细登记《重点人群消防安全档案》。如今,老人家中不仅安装了独立式烟感火灾探测报警器,还与服务队队员建立了“1对1”帮扶关系。在内铁社区,这样的重点人群结对帮扶,消防精准服务,已经实现了100%覆盖。
不仅如此,服务队为提升该社区整体消防安全应急能力,还组织社区干部、楼栋长、有行动能力的老人进行了消防逃生演练,为该社区居民制定好应急疏散预案,确保重点人员在突发情况下能有序疏散。
如今,这样群防群治开展重点人群消防安全精准服务的模式已在内江全域推广。内江市各县(市、区)已组建“甜城暖阳服务队”129支,其主要任务就是为65岁以上独居老人、智力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实施“六个一”精准服务:一次入户排査隐患、一次用火用电安全讲解、发放一份消防宣传手册、安装一个独立烟感报警器、开展一次逃生自救培训、建立一本服务档案。
据统计,甜城暖阳服务队已为内江市2028户重点人群消除各类火灾隐患3200余处,组织沉浸式逃生演练170余场,建立服务档案2000余册。这种“专群结合”的精细化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市民对消防安全管理的“贴心”感受,带来了切实的安全与温暖。
防消联勤,提升重点人群精准服务效能
6月23日,在威远县龙会镇百胜药谷中药材产业园内,60多岁的李大爷一边清理杂草,一边认真聆听防火班队员讲解农村消防安全的注意事项。这是威远县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班队员们借助在园区开展“六熟悉”的机会,为农村老年群体开展消防知识科普。
在重点人群的精准服务上,内江消防进一步优化全市专业防火力量,将“甜城暖阳·守护万家——重点人群消防安全关爱行动”与防消联勤工作深度融合。各防火班每月深入街道(乡镇)为重点人群开展“三查三讲”活动:查电气线路、查燃气管网、查杂物堆放,讲逃生技巧、讲器材使用、讲隐患危害。
围绕“人民至上、服务为先、专业规范、精准防控”的工作原则,全市33个防火专班通过“公益培训”“田间课堂”“边查边教”“消防演练”等方式为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服务,累计开展公益培训71场、“田间课堂”56场,让3000余名重点人群掌握了实用的消防安全技能。
防消联勤工作与“甜城暖阳”行动的融合,让重点人群消防安全精准服务工作从“零散作战、资源分散”向“力量汇聚、兵团作战”转变,大大提高了重点人群消防服务的效率,实现了消防资源的优化配置。
评价赋能,建立重点人群服务长效机制
黄晓林是内江经开区靖民镇双雁社区第四网格的网格员,在二季度的消防工作考评中她获评优秀网格员。“4月以来,我们的重点消防工作任务是对辖区内重点人群进行‘六个一’服务,任务完成后,网格员将工作开展凭证上传到四川省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排查整治系统,由区消防救援大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评选每季度的优秀网格员。”
原来,为了进一步激发基层开展“甜城暖阳·守护万家——重点人群消防安全关爱行动”的活力,内江消防探索建立了“优秀网格员、优秀服务队、示范防火班”三级评价体系,分别通过隐患排查次数、隐患整改率、逃生演练参与度、烟感报警器安装率、服务完成度、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由各地消防救援大队收集梳理工作情况,赋分评价,最终经会商研判后得出评选结果。
截至目前,全市已评选优秀网格员175名、优秀服务队28支,优秀防火班8个。这种激励机制直接带来服务质量提升,“甜城暖阳”行动开展后,全市重点人群消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
“甜城暖阳·守护万家——重点人群消防安全关爱行动”织密了内江市重点人群消防安全网络,不仅完善了城市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的“毛细血管”,更探索出一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消防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如今,这张融合了群众力量、专业支撑与制度保障的“防火网”,正成为内江推进城市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主办: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网站联系方式:028-63003242
Copyright®2020 sc.119.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bm88000003蜀ICP备2020026219号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16号